悬空寺

山西浑源,一顶争过来的北岳头衔


---史话三晋之浑源篇北岳恒山在五岳中以“奇”闻名天下。但是现山西浑源县境内的北岳恒山,居然是一座“争”过来的“北岳”头衔。那在此之前指的是哪座山呢?又为何会选择山西浑源县境内的这座山为北岳呢?一中华名山首推五岳,号称华夏名山之首。五岳中以泰山之雄为首,其余西岳华山之险,南岳衡山之秀,北岳恒山之奇,中岳嵩山之峻世人皆知。“五岳”的尊崇历史十分久远,但为什么诸多名山大川独尊“五岳”呢?“岳”是指高大的山,被赋予了一种超乎自然的意义,选择了哪座山为“岳”,其背后的宗教、政治目的不言而喻。故而从高峻的山势、壮观的景象以及包容一切的气概中选择出。《史记.封禅记》中就详细记述了早在秦代之前已经形成。五岳系统的正式确立是在西汉宣帝时期,也就是公元前72年。把奉祀五岳纳入到国家祭祀典中,五经之《礼记》明确规定:“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五岳视为三公,四渎视诸侯。诸侯祭名山大川志在其地者。”汉宣帝当时所定的五岳为:东岳泰山、中岳太室、南岳潜山、西岳华山及北岳常山。并且规定“祭祀五岳由有司行事,泰山每岁五祀,余四岳每岁三祀。”《尔雅.释山》载:“泰山为东岳,华山为西岳,霍山为南岳,恒山为北岳,嵩高为中岳。”当时汉宣帝所定的五岳与今天所知五岳的南岳、北岳并不相同。南岳潜山,也就是霍山,是今天安徽的天柱山。北岳恒山,因避讳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常山。先看南岳为何由衡山替代了潜山。二汉武帝之后,孔儒学说和五行学说得到了皇室的推崇。到汉宣帝正式确立,自此五岳从秦汉时期的诸多名山中脱颖而出,成为朝廷山川祭祀的首要对象。但东汉灭亡后,除了西晋短暂统一外,五岳祭祀也湮灭于长达四百年的四分五裂状态中。直到隋文帝杨坚灭南陈一统,因疆域向南大幅开拓,霍山所处已经退缩为腹地,已经不能算南岳了。遂于开皇九年()昭定湖南衡山为南岳,废霍山南岳之名,并隋大业年间亲巡衡山敕封南岳衡山。北岳恒山可就复杂多了,北岳恒山祭祀有这样的怪现象:其他四岳皆就山祭祀,恒山祭祀却不在山。关于此,出现了两个北岳。一个就是山西浑源县有悬空寺的那个太恒山,还有一个是河北的曲阳恒山。太恒山古称玄武山,又名天峰岭。曲阳恒山为大茂山,又名神仙山。地理学上二山均属于恒山山脉,绵亘三百里,跨晋冀两省。山西浑源境内有恒山却无北岳祭祀,称因累年战乱,故而迁庙河北遥望祭祀。河北曲阳有北岳祭祀却无山,称因历代县境改变,所遥祭之山为太茂山。于是,两地皆称所在为北岳。明代弘治六年(),北岳之争便拉开序幕。三马文升,明代钧州人(今河南禹州),历经代宗、英宗、宪宗、孝宗和武宗五朝,有“五朝元老”之称。弘治六年()任兵部尚书已两年多的马文升上《请厘正祀典疏》,要求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,疏中称:“.....至五代失其河北之地,宋有天下未能混一,北为契丹所有,所以祭北岳恒山于真定府曲阳县.....真定却在京都之南,当时礼官未建明,犹祭北岳于曲阳县......”又“《周礼》载恒山为并州之镇,在正北。我朝《一统志》亦载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,即北岳。以此观之,则北岳当在浑源州为无疑矣。”当时的礼部尚书耿裕正准备照办,被时任礼部侍郎的倪岳阻止。当年倪岳的父亲倪谦奉命祭祀北岳之时,倪岳母夜梦红衣仙人,故而取名为“岳”。祭祀之地,正是河北曲阳。倪岳呈上《议改北岳疏》:“自古以来,祭祀恒山皆在曲阳,非自宋代始”。但是又写道:“浑源州恒山既为一方之望,古迹间存......但恐年久或至颓弊,合行移山西布政使转彼处官司量加修葺。”最后批复:“仍祀曲阳,循依旧理。”第一次改祀虽然失败,但是承认了山西浑源作为祭祀的合法性。四弘治十四年(),宣化、大同二镇战马发生大面积瘟疫。兵部除了补充战马外,还“请遣巡抚大同都御史刘宇祭北岳北镇之神。”这个“北岳北镇之神”,指的是山西浑源恒山之北岳玄武大帝。次年任职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度上疏要求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。这次依旧以“诏从之”回绝了改祀要求,但是主张修葺浑源北岳庙。于是,大同都御史刘宇重建了北岳庙,原庙改为寝宫,一直到弘治十六年方完工。嘉靖十六年(),保定巡抚刘夔重修了河北曲阳北岳庙。真定知府朱宜为此立碑,吏部尚书许赞撰写碑文,兵部尚书书写碑文,户部尚书王尧封篆额。碑文为:“恒岳肇名,浑州维始;奇迹显奕,曲阳继兴......浑源祠宇,辉煌于代北,曲阳庙廷,峨峙于定西......恒岳本建于云浑,奇灵后著于曲阳......两地并辉,厥出有自。”此时,河北曲阳承认了山西浑源北岳之说。嘉靖二十五年(),户科左给事中陈棐上疏再度要求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。“罢曲阳庙祀,仍举于浑源州之恒山,以曲阳非恒山之所在,正祀而扩土宇。”依旧被驳回。曲阳知县周寅得知,赞同陈棐虽“恒山居五岳之一,而雄峙于云浑......正论也”,但“曲阳无北岳之山而乃北岳方位之地......恐遂毁兹庙而无所祷焉。”五第三次要求改祀虽然失败,但在嘉靖三十五年()时,明世宗寻求各地名山灵芝。“真定守臣求于曲阳县恒山不获,乃上言古北岳在山西大同府浑源州.....请下彼处求之。”这是曲阳地方官员正式向明朝廷承认浑源恒山的北岳正统。后浑源恒山得“真灵十二本.....是后岁岁取芝。”万历十四()年,山西巡抚胡来贡再度请求改祀山西浑源。礼部尚书沈鲤以“汉唐宋北岳之祀皆在定州曲阳”坚持“曲阳之祀”。第四次改祀再度宣告失败。同年,山西浑源州恒山主峰被封为北岳,并新建北岳庙,但是国家秩典祭祀仍旧在河北曲阳。于是在明史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:“唐县西北有大茂山,即恒宗也。浑源州南有恒山,即北岳也。”到了清顺治十七年()二月,刑科都给事中粘本盛上疏再度要求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。“不祀浑源而祀曲阳,似为未协”,改祀“以明大一统之义”。三月礼部回复:“查汉唐以来,皆祀北岳于曲阳......应敕晋抚察浑源州有无北岳祠迹,再行酌议。”七月,礼部奏言北岳祀典已经晋抚查明原在浑源州,应如科臣所奏,嗣后停曲阳之祀,移祀浑源州。改祀后,曲阳北岳庙废而不用,但地方官员坚持修葺,从康熙至光绪年间修葺不断,表达了对国家祀典地位的坚持和期盼。自此,封祀合一就此落幕,“北岳”头衔便成为了山西浑源县南的恒山了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uankongsia.com/xkjt/13105.html
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