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空寺

三教合一并不是悬空寺独特之处,大雄宝


精美的造像悬空寺塑有造像几百尊,大的高达数米,小者不足盈尺,均都制作精巧,栩栩如生。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尤为珍贵。这三尊佛像,一为阿弥陀佛,一为毗卢遮那佛,一为释迦牟尼佛,都采用工艺复杂的夹縇塑像法制成,在悬空寺所有造像中堪称精品,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。

毗卢遮那佛

我国寺庙造像方法,一般分为铸造法、雕刻法、泥塑法、绘画堆砌法和夹縇法等数种。前几种造像法在我国南北方寺院中屡见不鲜。唯有夹縇造像颇为少见,在北方寺院中更是凤毛麟角。夹縇造像工艺比较复杂,它先用泥将塑像捏塑成型,然后加上木框,蒙上麻进行烫化,干燥凝固后,再除去里面的泥塑才算完成。这种塑像修造起来虽然费时费工,但成形后坚固结实,如铁浇铜铸一,而且轻巧美观,易于保存。

阿弥陀佛

日本东京般大唐召提寺中鉴真和尚塑像就是用这种方法造成的,被视为国宝。我国北方地区的寺庙中,除悬空寺外,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和五台山黛罗顶寺各保存一组,极为珍贵,货真价实的国宝。

释迦牟尼佛

悬空寺这三尊佛像为一组完整塑像,中为阿弥陀佛,左右分列为释迦牟尼和毗芦遮那佛。释迦牟尼,为佛教创始人,原名乔达摩·悉达多。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,相传他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饭净王的太子,母亲生下他第七天后死去。29岁时有感于人之生老病死各种苦恼,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,后在菩堤伽耶树下静坐思想“四谛”、十二因缘之理,最后达到觉悟。此后一直在印度传教,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,成为佛教师尊。

毗卢遮那佛为佛教中的报身佛,为莲花藏世界的教主。

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,能接引信徒往生“西方净土”,故又称“接引佛”。他共有十三个名字:即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、无边光佛等。

悬空寺建于北魏时期,距离当年北魏都城大同仅一百来里,而且又地处北岳主峰翠屏峰之半壁之中,凭着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,它自然成了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地点,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,首先在这里散播。佛像珍品能在这里出现和保存下来,也是理所当然的了。

三尊佛像两颊丰满圆润,从侧看,挺立的鼻梁、口与额头成一条直线,眼帘又极薄,作凝视状,从外型看,带有明显的“西域人”特征,较多地保留了早期佛像那种庄严肃穆的神态和风格,这种造型特点,在国内寺庙造像是极为少见的。

另外,悬空寺“三教殿”是悬空寺体现奇特的“三教合一”宗教的集中典型殿阁。它集佛、释、道三教鼻祖于一殿,充分展示了“三教合一”的宗教思想,殿宇正中为佛教师尊释迦牟尼,上手为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,下手为儒教领袖孔老夫子,三人皆正襟危坐,象在商讨什么大事。三人一殿,这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少见到。

如果细细端详塑像神态,就会发现三人神情各异,表情丰富,令人忍俊不禁。

释迦牟尼端坐正中,面目安详,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;李耳呢,道貌岸然,清高洒脱,大有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台的神情,唯有孔老夫子特别,只见他双唇紧闭,横眉怒目,似有不乐之色。

看到孔夫子那副不高兴的样子,人们不禁会停下脚步,琢磨琢磨他不高兴的原因,是不愿三人共居一室,还是嫌居位不尊,失了身份,有点委屈呢?

其实,老夫子为座位之事,大可不必耿耿于怀,佛教从西汉时期就传入中土,传播地域之大,教徒之广,都为三教之首,理应居中。儒道创立教派,比佛教晚,形成完整体系,那更是宋元以后的事了。从这一点上说,就应该象老子那样豁达大度,再说释迦牟尼由印度远道而来,本为客人,居中而坐,那也顺理成章。

孔子和老子争席位,更不应该,两位本是老熟人,老子比孔子年龄要大二三十岁,更何况孔子对老子还应称上一声老师,老师居上,学生居下,也在情理之中。

相传孔子在三十多岁时,曾专门去洛阳看望老子,当时,老子已是东周大思想家、大学问家了。临分手时,送给孔子这样几句话:要去掉骄傲,去掉贪恋,去掉架子,去掉妄想。看来一向以圣人自居的孔夫子,并没有听进老师的话,居然和客人、老师争起名次、座位来了。

部分资料来源:家父张剑扬《北岳恒山志》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xuankongsia.com/xkly/12542.html


当前时间: